close
科學家指出,地球上的金、鉑等重金屬元素,大部分可能源自中子星相互撞擊爆炸的過程,時間可遠溯至太陽系誕生之前千百萬年。

英國萊徹斯特大學及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科學家小組,今天在英國劍橋的國家天文學會議上發表報告指出,大質量恆星演化階段中歷經超新星爆發,恆星外層物質炸入星際空間,而未遭摧毀的恆星核縮陷成超高密度狀態、直徑約廿公里、質量與太陽相若的球形星體,即為中子星。

有時兩個中子星間會相互環繞彼此軌道運行,在星系中成對出現。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中已知有四組成對的中子星。成對的中子星間可能因強大的引力作用,漸轉漸近甚至相互撞擊。

科學家們運用超級電腦研析所建構的理論模型發現,中子星互撞爆裂解體後,可能噴出高熱星塵觸發核融合的核子反應,促使新生成的質子與原子質量較輕的元素之原子核相結合,形成重金屬元素。在新一代的星體形成之際,重金屬也逐漸佈滿星系。

發表前述理論的科學家之一羅斯沃表示,試想結婚戒指上的黃金可能是由浩瀚宇宙中遙遠星際的中子星互撞形成,實為令人興奮之事。

然而,部分科學家指出,重金屬元素可能歷經所謂-超新星誕生及星體燃燒時的「快過程」(R PROCESS)或「緩過程」(SPROCESS)二種方式形成。原子核「俘獲」質子過程的快緩與其衰變期有關。援用前述理論顯然較易說明緩過程,而對於推導快過程則似乎欠缺有力的說服論據。為數可觀的重金屬元素是歷經緩過程而形成,但是產生的類別與數量有限。

4/6/2001 2:23:00 P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itthau 的頭像
    jitthau

    The Contact

    jitth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